治未病即于病未成时(疾病前期)进行防护调解,是中医学的主要卫生理念之一,内容丰富。但未病与健康、疾病和目前常说的亚健康的区别最终落实在什么地方,仍在探讨之中。基本概念对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,本文试依据中医典籍和临床实际就相关问题抛砖引玉:
一、中医典籍对治未病的代表性论述
前贤的论述,粗分为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病愈防复/康复调护三方面。未病先防又细分为未病防因、未病除因两方面,包含了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的全部内容。
1.未病防因 即防止体内病因发生或/和外邪入侵的未病先防,为身体健康时的养生防护,或传染性疾病的预防。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春三月,此谓发陈,天地具生,万物以荣。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。披发缓形,以使志生。生而勿杀,赏而勿罚,予而勿夺。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肝,夏为寒变,奉长者少。……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诉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……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《素问》运气七篇中更有众多据当年五运六气盛衰司岁备物、防治疾病的论述。
2.未病除因 即去除体内病因的未病先防,此时人的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,或已有邪气内存,但尚未致人体功能活动的失常。如,《素问·刺热论》:肝热病者,左颊先赤……病虽未发,见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,其次刺其未盛者也,其次刺其未衰者也,下工刺其方袭者也,与其形之盛衰者也,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。故曰: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。此之谓也。
<上一页12下一页>3.既病防变 即将疾病控制在局部,不使其传变至新的脏腑和深的层次。如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》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,四季脾旺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
4.病愈防复/康复调护 即病除而正气大伤,和/或余邪未尽,为防止疾病复发、或保证机体康复的调护。如《素问·热病论》:热病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《伤寒论·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》:大病差后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伤寒差以后,更发热,小柴胡汤主之。
二、未病状态的界定
未病即疾病未成,定义应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,即疾病前期;结合实际,未病又扩展包括了疾病复发前期、康复期、既病防变期,称为特殊未病状态。如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肝病则脾处于未病状态。
未病状态时,人体脏腑阴阳之盛衰已有偏颇,或已有邪气内存(内生或外来),但尚未致功能活动的失常。如一个人素体体质阴弱阳盛、有湿邪内伏,但只有发展到阴虚阳亢、湿邪阻滞脾胃时,人体才出现功能失常的疾病状态。这种阴弱阳盛、湿邪内伏的体质状态就是典型的未病状态。
<上一页12下一页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