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火气大”这句话就像炙夏的孪生兄弟,人人耳熟能详。反应在身体上,如口干舌躁、长面疱、嘴破等等。更常见的是,心烦躁怒、情绪起伏大。
中医认为,五脏六腑都有火,正常的火是生命动力的来源,当受到内火(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)或外火(风暑湿热等环境变化)侵击时,所导致的生理机能失调现象,即谓之“火气”。
人们从事夏季养生时,通常只注意生理方面的调养,情绪养生经常被忽略。其实,人在溽暑时节,更容易无端升起的烦躁而乱发脾气,内火攻心、情绪失衡。如何降低心火,让情绪稳定下来,格外重要。
<上一页1234下一页>6招管理好情绪
1、 该睡时不睡,肝火旺
中医师董延龄师认为,经常作息颠倒、长期熬夜的人,通常情绪也不稳定。因为11点至凌晨1点,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,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(能量),如果不睡,等于强迫肝继续分解工作,能量无法被贮藏,肝盛阴虚,阴阳失和。解毒、储存和分解胆汁是肝脏主要工作,长期虐待肝不给休息,肝火上升,容易疲倦、气虚体弱。中医药古籍“内经”提到人体三宝,“精、气、神”,精足则气充,气充则神旺。反之,气弱则神伤,精神容易不济,情绪也大受影响。养精蓄锐,就是这个道理。
2、运动量不要太大,尽量从事温和运动
董延龄中医师认为打太极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。梅门一气流行养生学院教练饶怀英解释,太激烈的运动造成大量流汗,运动消耗性大,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,心情也易烦躁不安。她建议酷暑最好选择练气养生运动,少在烈阳下长期曝晒,或从事激烈运动。因为身体靠呼吸送氧,如果呼吸急促。”就像水流量大时,只能流入较粗的水管般,氧气很快进入身体内较粗的血管,较细微的血管或微血管则不易获得氧气。“甚且还有比血管更细致的叫做经络,经络不走血液、而是走气,血要靠气推动,没有气就没有血,也就是常听到的气血循环。”所以,如果要让细微的水管入水,唯有把水龙头的水柱转小,一点一滴注入。选择和缓的运动,保持呼吸平缓从容不迫,身体内极细微的血管或经络,才有机会得到足够的养分。
<上一页1234下一页>3、避免吃太“浊”的食物。
从养生观点,夏天要吃清爽食物,太“浊”的食物容易增加身体重量,精神昏沉。饶怀英举中医古籍记载:“常吃水里游的伤精,吃地上走的伤气,吃天上飞的会伤神。”料理方式也尽量清淡,避免油炸、煎烤,甜食热量高,少吃。董延龄医师回忆以前在东北老家,每逢五、六、七月,人们完全不吃牛、羊肉等上火食物,只吃鱼、蔬菜和水果,以免“热上加热”。他认为现代人饮食太乱,没有顺着自然时序调整,大热天吃羊肉炉、蒙古烤肉,无异加速心火旺,难怪整个社会弥漫焦躁不安的情绪。
4、少吃冰凉食物
冰水或冰品是盛夏最受欢迎的食物,却是最不妥的食物,因为冷热易失调。当外在环境温度高时,我们以为冰凉食物可以降温,却忽略了体内温度更高(有时高达37度),人体适应力和温度调节力其实没那么强,突然喝下冰水往体内浇,五脏六腑可受不了。尤其容易有胸痛、胸闷现象,因为当心肺突然且急遽收缩,会影响换气功能,呼吸一受挫,自然胸闷。当体内氧气不足,易导致心神涣散,郁闷不乐。董延龄医师举例,大热天你敢不敢用冰水浇洗身体呢?如果不敢,怕刺激过强,那么,为什么要往体内灌冰水,对身体的刺激更强烈,这点经常被人们所疏忽。要消暑又镇定神经,不妨喝菊花茶、金银花茶、绿豆汤或含水量多的水果。不过,胃寒者少喝,可以多喝开水。至于体质属热而虚的人,不妨食用银耳、莲子或百合等凉补,袪热补气。要注意的是,”再好的食物或饮品,长时间使用过量,也不健康,”董延龄强调静心养气,首重平衡。
5、日常生活动作不急不缓,先“气和”再“心平”
<上一页1234下一页>中医养生很注重“气和”,如果气的运行紊乱,不够自然活畅,身心都易致病。静心养生其实不难,只要日常生活中,行住坐卧都能保持不急不缓的动作,让呼吸匀称有序,“气”自然会“和”。气顺了,转化为足够的活动能量,身心获得舒展放松,“心”自然而然“平”静下来。
6、养身也修性
夏季主火,是一年当中能量最旺盛的时节,如果不加妥善运用,情绪反而失调暴躁。养生专家都强调“身心要双修”,当身体不好易影响心理,心理一急躁,身体就慢慢衰弱。培养好的生活习惯,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、习气和个性,情绪比较能稳定。
<上一页1234下一页>